陽光透過寬大的窗戶,灑在客廳里的花草上,枝葉舒展、翠綠,在這間小小的客廳里,仿佛三個月前的那場洪水從沒有到來過。11月16日,門頭溝區清水鎮下清水村,64歲的于克明家里,剛剛完成修葺的屋子里溫暖如春,洪水中躲過一劫的綠植,重新煥發出了生機。而窗外的人們,也在一點點重建家園,努力恢復往日的生活。

 

11月16日,于克明自己種的白菜,在洪水中幸存,他收回后儲存在院子里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

重啟生活,從修葺房屋開始

 

于克明的家在下清水村的最高處,也是距離永定河道最遠的地方,如果不是背靠山根,這里可能是洪水中最安全的地方。但實際上,這棟地勢最高的房子,幾乎和山體連在一起,于克明蓋這棟房子的時候,甚至在一個房間中留出了一個矮門,在門后的山體上挖了一個窖,這座冬暖夏涼的窖,成了他存放東西的倉庫。

 

11月16日,于克明站在剛剛修繕結束的客廳里,講述洪水中經歷。新京報記者 周懷宗 攝

 

暴雨和洪水中,房后的山坡成了致命的威脅,于克明一家人先后四次撤出,住在安置點。7月31日夜里,山體上滾下的石塊和泥沙,逼近了房子的后墻,前院里則灌滿了水,兩間位置較低的房子中進了水,房頂漏水、屋墻開裂,泥沙淤塞了房間。

 

即便如此,于克明也是這場洪水中的幸運者。下清水村鄰近永定河支流清水河,洪水中,靠近河道的農田、道路被大面積沖毀,村莊一度成為孤島,離河道最近的民居中,12間房子在洪水中消失。下清水村的村民們,也經過三次轉移,才安置到安全的地方。

 

洪水之后的第十天,村里的清淤恢復工作還在繼續,水電網陸續連通,于克明的家里,迎來了第一撥勘察鑒定的工作人員。到9月份左右,道路通暢,水電網絡逐漸恢復到災前水平,村莊民居的修葺也提上日程。

 

“整個清水鎮,有130戶房屋需要重建,這些房屋或整體被洪水沖垮,或水毀以后已無修復價值。此外還有412戶房屋需要修葺?!鼻逅傸h委委員、組織委員、統戰委員麻鹒信介紹。

 

10年前,于克明蓋了這棟房子,一家人生活在這里,10年后的一場洪水后,他們重啟生活,而前提是修復洪水中受損的房子。

 

重建家園,接續中斷的創業史

       

于克明一家人在努力地恢復生活,整個下清水村,也同樣在努力度過災后最艱難的時刻。

      

下清水村位于京西深山、門頭溝區最遠的鎮清水鎮上,村里曾經以礦業為主要發展資源,隨著生態發展的推進,這個曾經黑灰彌漫的煤炭村,也在尋找轉型發展之路。近10年中,原本堆滿煤渣的山谷,變成了鮮花簇擁的花谷,村里修復礦山,開墾梯田,種植鮮花、谷子、向日葵,引進彩色藜麥,打造京西山村旅游產業。村書記王進生介紹,洪水之前,村里的產業已經初步成型,每年夏秋,都能吸引許多城市的游客、研學的團隊進村,休閑旅游、體驗農耕文化、購買村里的農產品。

       

洪水讓一切按下了暫停鍵,村后的花谷堆滿了泥沙和石塊,村前的農田在洪水中消失,甚至連村委會,都因為地基塌陷而不能再用,村里找到了處洪水中保留下來的房子,作為臨時辦公點。

        

11月16日,于克明在院子后的山坡上說,洪水來時沙石幾乎要滾落到后墻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 攝

 

重建的工作,在洪水退去后,幾乎同步開始,王進生介紹,在救援隊伍的幫助下,村里中斷的道路很快被打通,水電網也在短時間內恢復,村里則組織村民清淤、整理道路、房屋和農田。

        

10月1日,國慶節當日,新京報記者探訪災后的下清水村時,村里的飯店已重新營業,花谷也整理干凈了 ,洪水中保留下來的谷子、藜麥剛剛成熟,王進生和許多村民們正在收獲這些劫后余生的莊稼,“在水電路等基本設施恢復后,村里最先做的就是恢復產業?!蓖踹M生說,“災難之后,產業的恢復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,產業恢復了,村里有了收入,后續的恢復、重建才有根基?!?/p>

 

留守老人,政府補貼維修房屋

       

礦山修復后建設的花谷,是村里的集體產業,而產業的恢復,不僅為村里帶來了收入,也為村民們帶來收入和信心。

        

于克明就在村里的集體產業中打工,許多年前,他一直在煤礦打工,煤礦關停后,他回到村里,村里建設花谷需要大量的勞動力,像于克明一樣回村的人們,成為了建設花谷的主力,修建梯田、種植作物、管理農田,災后的清淤、修復、重建,這些家門口的工作,每天可以為他們帶來100元以上的收入,盡管收入不如外出打工高,但勝在輕松和持續,還能夠照顧家里。

       

從8月初到11月,災后三個月,于克明一邊在村里干活,一邊修葺自己的房子,墻體裂縫,地基被水毀壞要重新灌漿,水淹的墻壁要重新粉刷,變形的窗戶要換新的,漏雨的房頂要重新鋪瓦……

        

和于克明相比,75歲的杜春套,房屋被水毀壞得更嚴重,杜春套的院子靠近河道,地基也很低,洪水中,地板、墻壁幾乎全部毀壞,已經完全不能住人。而他們自身,幾乎沒有任何修葺的能力。杜春套告訴記者,孩子們在城里上班,很難長時間待在村里幫助維修房子,他和老伴兒兩人無力進行維修,無論是體力還是財力都是如此,他們兩個人每個月的退休收入并不高,除了日常生活、看病吃藥外,基本沒有剩余,無法承擔修葺房子的支出。

       

11月16日,下清水村,杜春套的妻子在收拾房間,身后的暖氣片散發著熱氣,讓他們可以度過一個災后的溫暖冬天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 攝

 

10月初,杜春套請了工程隊,開始修房子,資金來自政府的補助,按照鑒定后的損失情況,他可以得到相應補助,用于維修水毀的房屋。麻鹒信介紹,清水鎮邀請了專業團隊,對房屋維修進行指導,出方案、報預算,在維修完畢之后進行驗收,驗收合格即可撥付補貼。目前,需要維修的412戶,已經撥付了300戶左右,還有一部分或者正在維修的過程中,或者因為工程沒有達到標準,正在改進,改進合格后即可撥付補貼。

       

從請工程隊開始施工,到維修結束、拿到補貼,杜春套花了8天。于克明花的時間長一點,但也在寒潮降臨之前,回到了家里。

 

溫暖過冬,這個冬天可能不難過

       

暴雨和洪水超出了人們的想象,在災難中恢復的速度,也超出了人們的想象。幾天之間,中斷的電力、道路重新接通,半個月后,村里的淤泥就清理一空。三個月后,除了河道里仍在施工的 車輛、公路旁還在規劃重建的房屋外,大多數村民的生活,似乎已經恢復到了原來的模樣。

        

于克明的妻子喜歡種花,在向陽的客廳里,她種了鵝掌藤、仙客來、長壽花、君子蘭等許多花草,每一種都是成雙成對的,洪水中,這些花草放在最高的屋子里,只受到輕微的水淹。

        

11月初,寒潮降臨,城市里提前供暖,而京西的山里,已經下了三次雪。寒冷的冬季,考驗著于克明家里的花草,更考驗著災后的山村。

 

11月16日,于克明向記者介紹安裝在房頂上的空氣能取暖設備外機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

        

于克明的院子里,三面房子呈品字形,坐北朝南的一面地勢最高,比東西的房子高出1米多,朝西的房頂上,放著一個龐大的空氣能供暖設備,這是一家人度過冬天的保障。


王進生告訴記者,下清水村在五六年前就完成了煤改電工程,村民們取暖全部使用電能驅動的空氣能設備。洪水之后,村民們是否能溫暖越冬,唯一的決定因素,就是電力的穩定。事實上,災后幾天之內,村里就通過應急設備恢復了電力,隨后不久,市政供電也恢復了。

 

杜春套的家里,每一個房間里安裝著大片的暖氣,暖氣片上烤著切成片的南瓜。院子里還有一個龐大的空氣能設備,老兩口身體都不太好,他特意選了一個較大的機器,這讓他們的房間里格外溫暖一點兒。

 

11月16日,正在修整河道和道路的下清水村。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 攝

 

其實,村里的許多人都做了最壞的打算,于克明甚至準備了很多柴火,整齊地碼放在院子里,但用不上了,這個冬天并不會冷。同樣堆在院子里的白菜還能用得上,這是他自己種的,白菜細長如筍,和普通的大白菜不太一樣,是當地的傳統品種,儲存之后,口感更好,每年他都會種一點兒,收回來后,可以吃到來年4月,盡管村口流動蔬菜車每天都來,但習慣了為冬天做儲備的村里人,還是覺得存在自家院子里的菜,更讓人心里安穩。

 

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

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柳寶慶